阅读: 24 发表于 2025-04-05 13:55
4月2日上午,南京栖霞区八卦洲洲头公园举行“慎终追远 情存江海”江祭活动,630位逝者亲属将素菊轻放江流,以生态节地的方式寄托哀思。自1991年至今,南京已有1.36万人选择江葬,全市节地生态安葬率达31.73%。这场持续三十余年的殡葬变革,不仅是一场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,更悄然重塑着中国人的生死观——当骨灰化作春泥、思念随江水远逝,我们是否正在见证一种更具现代性的生命伦理?
传统土葬曾被视为孝道的终极表达,但生态葬的普及揭示了一个更具现实智慧的伦理逻辑:对逝者的缅怀,未必需要以侵占土地为代价。南京功德园的“生命菁华”葬将骨灰转化为植物养分,大仁山生命园将墓园升格为生命文化教育基地,这些实践打破了“坟茔=纪念”的单一认知。正如古希腊人将骨灰撒入爱琴海,古印度教徒以恒河为归宿,当代中国人在长江畔完成的,实则是一场文明对话——生态葬不是对传统的背叛,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延续“天人合一”的东方哲学。
这场变革的深层动力,来自民间自发的文化调适。砖墙镇村民两个月内自发迁移散坟,红白理事会通过村规民约将白事标准压至200元/桌,这些基层实践表明,当生态葬与在地文化有机结合时,移风易俗便能水到渠成。更值得关注的是大仁山生命园的生命文化博物馆——它用寻常物件讲述生死故事,将殡葬设施转化为生命教育场所。这种“去恐惧化”的尝试,恰恰击中了传统丧葬文化的痛点:我们恐惧的不是死亡本身,而是被遗忘。当纪念不再依赖物质载体,精神传承反而获得了更广阔的存续空间。
然而,生态葬的推广仍面临文化惯性的阻力。某地“草坪葬被误当绿地践踏”的尴尬,暴露出认知转换的滞后;部分乡村“暗土葬”现象,则揭示了政策与民俗的张力。破解之道或许藏于南京的经验中:在八卦洲的江祭中融入诗朗诵与《只此青绿》的舞蹈,在雨花石下寄托生命轮回的哲思。唯有将环保技术升华为文化叙事,才能让民众真正理解,选择与自然共生并非情感的淡薄,而是将个体生命纳入宇宙永恒的循环。
“人生代代无穷已,江月年年望相似。”千年前张若虚在长江畔的感悟,今日读来竟成生态葬的绝佳注脚。当南京15.52万具骨灰安放于纪念堂,当5万人选择与草木同春,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民族对“叶落归根”的重新诠释——归宿不必是方寸之冢,可以是万里山河。这场静默的殡葬革命,终将让我们领悟:最好的纪念,是让生命成为自然的一部分,而非自然的征服者。(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志高)